2021年8月4日上午,东南大学“歌尽桃花扇底风——对金陵折扇的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坠墨团队,通过线上会议形式采访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倪世金所长,探寻金陵折扇的文化脉络。
在这次线上采访中,我们从制作工艺和研究所现状两方面向倪所长提问,而倪所长也热情详尽地为我们解答,并向我们表达了对金陵折扇的发展传承的殷切期望。我深刻体会到金陵折扇之所以能在几度没落中再次蓬勃发展,离不开制扇师傅们的精湛技艺与执着坚守。而热爱金陵折扇文化的我们,也认为在折扇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吹皱春江远黛长,开时圆转合时方
随着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兴起,折扇作为其中的典型文化产品,在市面上可谓屡见不鲜。倪世金所长说,金陵折扇拥有“白如玉,光如镜”的特点,使其在一众普通折扇中脱颖而出,独具魅力。
“一辈子,一个人,一道工序的魅力,值得很多人为之动容。”
致力非遗传承,择一事忠一生
从2009年4月8日开始正常运营,到现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研究所早已步入正轨。现在,研究所每天的工作主要以折扇的研制研发与发展规划为主,虽然研究所的经济效益还不足以维持日常运营,但栖霞政府给予管理项目很大投入。
“研究所的目标和初心,客观来讲,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花了二十年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功利的繁荣坚持
自研究所创立以来,制扇师傅们致力于折扇材料、质量、造型等方面的改良,使其更加便民化、普及化的同时更具艺术的美感。倪所长说,金陵折扇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传承,更应该积极创新。
“只谈对金陵折扇的发展太具体了一些,作为年轻人应该讲是为发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传承中国文化,不单单是金陵折扇,金陵折扇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雨昕 摄。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研究所的制扇师傅正在打磨扇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雨昕 摄。
结语
从文人骚客的雅兴到市井百家的日常,从昔日的几度没落到如今的欣欣发展,金陵折扇在岁月的跌宕里代代传承。盈盈一扇金陵风,数折聚尽匠人心,每一把金陵折扇的背后都是千锤百炼与精雕细琢。那不盈一握的金陵折扇里,承载的是几代手工艺人满腔热爱的孜孜不倦和身教言传。
而金陵折扇如此,离不开每一位手工艺人倾注的心血与努力。金陵折扇的制作流程中不存在“最重要的一环”,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十分讲究。这也要求每一位制扇师傅都要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把工匠精神贯彻到底。
于是,我仿佛看到了在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制扇室里,条件堪称简陋,却有十几位老师傅专心致志地制扇,或是打磨或是雕琢。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正是倪世金所长和每一位制扇师傅的辛勤工作与不懈努力,才让金陵折扇没有湮灭于历史的洪流里,反而在代代坚守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中华泱泱,工艺文化何其多,这些千古风流之所以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想来也是依靠手工艺人们发乎本心的热爱与坚守。
时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手工被机器取代,因为我们知道,手工意味着缓慢、少量、劳作。但这也是专注,技艺,还有对完美的追求。因此,纯手工制作的金陵折扇弥足珍贵,不应被遗落在时代的角落。
现如今传统文化遭到新世纪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文化冉冉升起,仿佛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变得举步维艰,被隐姓埋名。正如木心所说的,“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我们当然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根,其价值精髓是老祖宗留下的魂。拂去历史的烟尘,我们能从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那么,如何在创新之余不失精致与本真,如何运营统筹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获得利润又不沦为利益的工具——这些,不仅是文化传承者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
诚如倪所长所言,中华文化总体的发展能让其组成部分得以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渺小如你我,或许无法凭一己之力让中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那部分,去了解、学习、思考乃至传承。只需坚守我们引以为傲的初心,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留给时间去说吧。
雕琢扇竹风骨,刻画金陵文韵,金陵折扇铸匠魂。
陋室有璞玉,开合诉匠心。
(通讯员张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