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北京最明媚的时光里,东南大学“寻访胡同记忆”社会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怀揣着追寻百年党史的使命,沿着胡同的记忆,让精神在文华胡同的记忆长河中流淌、思想在北大红楼的身临其境中升腾、记忆在东交民巷的时光交融中激荡。我们都出生在北京,胡同是我们成长记忆中最有意味的载体。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到家乡,利用暑期走访了北京熟悉而又陌生的胡同,红色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走进文华胡同和豆腐池胡同,述说着思想的光芒
文华胡同是为了纪念李大钊同志,1965年北京市政府将石驸马后宅改为文华胡同。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
当我们走进如今的文华胡同,发现整个巷子都跟李大钊有关。胡同西口就是李大钊写的“铁肩挑道义,妙手著文章”几个大字,署名“守常李大钊”。地面和墙壁上的很多标识都讲述着不同的革命历史故事 图为文华胡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霖 摄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虽然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但小院依然透着一份宁静平和。进门处先生的照片告诉我们这里住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桌上放着的新青年杂志告诉我们那些激昂的文字是从这书桌流淌出来;小院儿里的两棵海棠树讲述师长般的关爱和无边的亲情。
当我们走在红色的木质地板上,感受着历史的回声;透过窗棂洒进的阳光里,我们仿佛如同当年一样身肩家国使命,振臂高呼。今天的红楼每一层不同的展厅详实的记录着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我们看到了红色的火种已在这里发芽,我们懂得了红色的基因将从这里传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斯人已逝,但伟大时代的开始从来不是悄无声息,每每想起都让人意气风发、心旌摇荡!
当我们走出红楼,回望这厚重的历史见证时,我们深深地懂得了那句话的含义:“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图为北大红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霖 摄
走进东交民巷,挺立着不屈的脊梁
我们一行人来到东交民巷,一座座西洋建筑就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让我们激动的是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命令入城仪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从此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
我们相信,每一个从此走过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我们曾不能走入的屈辱,都将紧紧跟随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图为实践队员在东交民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霖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小分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深深体会到胡同是“学党史感党恩·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力载体。行走其中,如同打开记忆的时光机,穿越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的历史时刻,革命先驱的形象鲜活起来。我们看到了当光影斑驳地透过树间洒落在人们幸福的笑脸、当微风拂过五四大街欢快的车流带来时代的印迹,我们终于可以大声地对他们说,我们何其有幸,见证了他们为之奋斗一生换来的平静和祥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将扛起时代的责任,不懈奋斗!(通讯员 孙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