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垃圾分类推行状况,了解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向垃圾分类的更好推行献出一份力量,8月28日到9月5日,东南大学“深入一线”垃圾分类研究小组组员赵心诚、周铖和朱博浠以家乡为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江苏南京、江苏无锡、福建厦门三地的6个已实施垃圾分类的社区,实地考察垃圾分类推行状况并采访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
然而,对考察记录和采访记录进行总结归纳后,小组成员遗憾地发现目前垃圾分类的推行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包括疫情蔓延和社区居民重视程度不够。
疫情蔓延,分类推行受阻
周铖:在走访无锡的一个社区时我发现尽管小区已经设立了垃圾集中回收的站点,但是每个单元楼前仍然布置了普通垃圾桶,很多居民直接将生活垃圾倒入普通垃圾桶而非分类垃圾桶。我对此现象感到诧异:为什么在已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中却有普通垃圾桶,为什么居民弃分类垃圾桶而不用。于是我对该小区的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大致了解到,在疫情爆发以前,小区已大力宣传过垃圾分类,相关设施也大致完工,不少居民也已接受并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但疫情爆发后,垃圾分类的推广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下降。在走访无锡的另一个社区也发现了类似情况:分类站前随意停放非机动车或是分类站旁放置普通垃圾桶。
图为周铖采访社区居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周铖摄。
朱博浠:在厦门我先选择了一个建成时间较短的小区进行走访。在走访时遇到的居民大多40岁以下。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我遗憾地发现该小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十分大,但由于先前一段时间的疫情,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下降。
图为厦门一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朱博浠摄。
观念不变,推行困难依旧
赵心诚:我很高兴能走访到南京的一个垃圾分类实施较长的小区。小区不仅设立了分类垃圾桶,而且在小区道路两旁有许多宣扬垃圾分类的标志。垃圾桶分为3类---可回收垃圾桶、厨余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有人看守分类垃圾桶。个人感觉社区基础设施做得不错,垃圾分类宣传效果很好。我也很荣幸采访到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不过她给的答复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她认为社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很大,不仅立宣传标志、画黑板报,还定期组织垃圾分类宣讲会。但直到现在只能说一部分居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家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由于不少人抱有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随手扔垃圾的观念,导致虽然国家和社区大力宣传,他们也拒绝认识,自动忽略宣传。至于不了解垃圾分类方式、时间匆忙均是大家因不愿垃圾分类而找的借口。如果真的重视垃圾分类,就会愿意花时间了解垃圾分类并参与垃圾分类。
图为赵心诚在社区考察垃圾分类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赵心诚摄。
不必灰心,美好未来会来
虽然我们遗憾地承认目前垃圾分类的推行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我们并不认为垃圾分类的前景是灰暗的。一方面疫情已得到了缓解,相信各小区有精力继续推广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在实地调研前,我们对社区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到强制实行垃圾分类前,只有25%的居民认为绝大部分或大部分居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而58%的居民认为极少数或没有居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但现在认为绝大部分或大部分居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的居民占比上升到58%,认为极少数或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的居民占比下降到17%。还有原先我们认为思想比较保守,不易接受垃圾分类的老年人在垃圾分类的推行中有着令人惊喜的表现。
朱博浠:我在厦门走访的另一个小区建成年龄较长,居住的大多是年龄较大的居民或是正在上学的孩子与家中长辈。我傍晚进行走访时,遇到的大多是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可谓是垃圾分类的主力军。社区对垃圾分类的监管员有一定的补贴,而老人正好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作为监管员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通过这个平台学到许多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
群策群力,助力垃圾分类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居民给出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建议。
朱博浠:有的居民通过与国内外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对比,提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公司并收取一定的小额垃圾处理费来促进垃圾处理的发展,让我受益匪浅。
赵心诚:我采访的一位居民认为可以实行奖励制度,对长期坚持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送茶米油盐。毕竟还有一些人不接受垃圾分类,对他们来说再好的宣传也没物质奖励带来的激励大。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个建议有弊端,但短期来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可以调动居民积极性,帮助居民克服不了解垃圾分类方式、时间匆忙等困难。
组员在分析采访资料时也有自己想法。
周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垃圾分类的推广由于疫情受到了很大阻碍,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疫情前小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这既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也可能是居民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的。2.虽然疫情期间需要减少人员接触,不设监管员是明智之举,但我不理解为何垃圾投放方式退回到传统的垃圾混合投放。这可能是垃圾分类体系结构还不完善,部分小区推行力度不足,人民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总结而言是两个问题:一是居民垃圾分类认知水平不高,二是垃圾回收产能不足。由于观察到小区内老人占垃圾投放者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个人认为或许进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老人参与其中。
(通迅员:赵心诚、周铖、朱博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