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磐石计划主要围绕团团接力活动——“百年东大 初心如一”开展,将支部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下沉到团小组展开,组织支部成员探索学习百年东大中数代人心血凝结而成的“东大精神”。
本次支部分为四个团小组,每个团小组围绕一个时间段进行深入学习,并在支部大会上进行分享。我们将四史按照时代内涵划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发、改革开放到当下和未来四个阶段,从中提炼东南大学在四个阶段的发展背后呈现的“东大精神”,有小到大,更好地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光辉岁月中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政治要求。
东南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日战争中搬迁至重庆,师生也不断与新环境磨合、与新模式磨合,正如同罗家伦校长所说“我认清敌人可以炸毁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意志!炸得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结果,炸不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经验”,在这期间,中央大学师生坚持在炸弹中创造一方学术净土。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校区篮球场
在国立中央大学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之后,逐渐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之后的一段岁月里,国立中央大学秉承服务人民,建设社会的理念,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我国后期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这期间,有50多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任新民院士、黄纬禄院士、朱光亚院士和钱骥教授四人还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理学班成员合影
航天四老
进入新的时代,东南大学秉承校训的同时坚持变革,以变求新。2020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东南大学申报的20个专业中,15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次新增的20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对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充分肯定,全面实现了“十三五”期间提出的“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战略布局。至此己有40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到了东南大学招生专业总数的54.8%。
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古人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四史”中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东南大学也在“四史”的进程中一步步地成长着。由“四史”而起,东南大学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未来,迈向百年校史所凝结的新的时代。
心得
张逸芊
这次活动中,我们小组通过一起上网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的文献和视频资料,实地感受等方式,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党史和东大校史,感受到了时代洪流中愈加凸显的东大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诚朴雄伟,止于至善”,我们一定能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一鼓作气,继续奋斗、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在这次磐石活动中,我们以团小组为单位,分组调研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东大历史及杰出人物,从中我们深刻的感悟到不同时期东大精神的不同以及其中不变的核心。同时团支部也通过开党史学习大会的形式让我们从具体的事件中理解“百年东大,初心如一”的真正内涵。总的来说,这些活动都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习东大精神的兴趣,并且对我们领悟东大精神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朱星驰
通过本次磐石计划,我们系统完整的学习了校史,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东大精神。东南大学传承了国立中央大学的血脉,见证了祖国沧桑变迁。时代更替,始终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东大精神,是始终瞄准世界之巅的目标
,止于至善的东大传统。在先辈们的努力下,东大的过去熠熠生辉,而在新时代,东大的未来要如何演绎,还是要看我们这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做新时代领军人才,为了“一、十、一百”的东大梦而不懈努力。
王睿
这一次的磐石活动,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东南大学校史的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党史以及校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探索学习了不同时期的东大精神。
作为一名东大学子,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一路艰辛,重读东南大学的百年历史,领悟属于东大的东大精神,能够让我将这些精神牢记于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收益良多。
# 总结 #
中国在四史中建立、成长、改革、发展,东南大学也在“四史”的进程中有着同步的变化。一代代的东大人不忘初心,时刻铭记祖国复兴的伟大使命,在学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就如同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现在的辉煌成就挥洒热血,奉献青春。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同时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作为东大人,我们也将继续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求职探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国家建设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